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气候学 协同”相关记录19条 . 查询时间(0.281 秒)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AOSL出版“青藏高原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其影响“专刊(图)
青藏高原 气候 系统观测
2024/9/18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也被称作“亚洲水塔”。我国于2017年开展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STEP),旨在全面深入理解青藏高原的独特环境及其产生的广泛影响,包括其地质、生态和大气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气候变化、地气相互作用、水文气候变化及其与西风-季风系统的协同作用是STEP的主要研究目标之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与环境研究: 海陆气协同作用对华北地区夏季高温热浪的影响(图)
气候 环境 土壤
2024/1/15
黄刚研究员团队通过统计分析并利用WRF模式进行多组敏感性试验研究发现,华北地区前期土壤湿度异常与夏季高温热浪的关系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强度的影响。当西太副高异常偏强时,其西侧南风携带来自热带海洋的大量水汽至华北地区南部并增加该区域降水,不利于前期土壤湿度干异常的维持,从而限制了前期土壤湿度异常对高温热浪的贡献。相反,当西太副高偏弱时,华北地区前期土壤湿度干异常持续能力较强,有利于局地...
为尽快落实《巴黎协定》,降低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控制人为碳排放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基本认识。然而,由于对城市、地区、重点行业CO2排放情况了解不足,现有排放清单的透明度和偏差问题依然存在,导致了全球碳收支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获取准确的碳排放数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提出利用大气测量和反演的方法来核验排放清单。考虑到人为排放源较高的排放强度和复杂...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所等在15万年西风-季风协同作用研究中取得进展(图)
地球环境 气候特征 季风演化
2023/9/12
探讨中纬度西风和东亚季风的演变以及相互作用,对于剖析亚洲气候动态至关重要。目前,西风区的研究聚焦于全新世以来,而全新世气候特征与季风区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之下,西风区长尺度记录较为缺乏,导致冰期-间冰期到千年尺度上西风与季风的相互作用关系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等在15万年西风-季风协同作用研究中取得进展(图)
15万年 西风-季风 协同作用
2023/9/12
第二次青藏科考“气候变化与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专题之藏东南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完成
青藏科考 气候变化 西风–季风协同作用
2023/12/21
青藏高原北坡的昆仑山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是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和青藏高原气候水汽能量研究的关键区。2022年来,青藏高原地区呈现明显“变暖变湿”的变化特征,新疆南部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次也显著增多,追踪这些变化相关的水汽能量演变,揭示变化背后的可能机制及其造成的可能影响愈发紧迫。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下开展的国家综合性科学考察工作,大气所陆日宇研究员牵头承担任务一“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其影响”专题二“气候变化与西风-季风协同作用”的科研任务。2021年7月26日至30日期间,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办,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气象局协办的专题进展研讨会暨青藏高原北坡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强降温形成机理和预测方法研究”课题“多因子对极端强降温过程的协同作用和多时间尺度影响机理”研讨会在南京召开(图)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气候变暖 极端强降温 预测方法研究 研讨会
2019/12/30
2019年12月21-22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强降温形成机理和预测方法研究”第二课题“多因子对极端强降温过程的协同作用和多时间尺度影响机理”项目年度进展交流会议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课题承担单位和协作单位相关负责人和骨干成员等出席会议。
江苏省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四年来,围绕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领域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共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国家级项目230余项,以中心署名发表的论文1200余篇(SCI近600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30余项,公开授权专利 260余项。在短期气候预测、延伸期预报、地球系统模式、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监测预测、滑坡泥石流动力预测、重大灾害天气系统的动力-微物理-电过...
为应对气候变化,非洲国家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2013年10月15—18日,2013非洲气候大会(The Africa Climate Conference 2013)将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the University of Dar es Salaam)召开。
2013年7月27日,由南京大学牵头的“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2013-2016年发展规划论证会举行。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研究员担任论证专家委员会组长,论证专家包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张建云院士、国家气候中心宋连春主任、江苏省气象局翟武全局长、江苏省环境保护厅陈志鹏副巡视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志红副校长、江苏省发改委气候变化处缪军处长等。潘毅副校长代表南京大学出席大会并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