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古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古生物学 系统相关记录35条 . 查询时间(4.5 秒)
剑齿虎亚科是猫科动物中犬齿特化增大的一个类群,其巨大的犬牙极具威慑力,为人们所熟知。事实上,这些犬牙非常发达的剑齿虎只是剑齿虎大家族中的一部分。在剑齿虎最繁盛的晚中新世时期(1100-530万年前),占据剑齿虎类多样性主体的是一类被称作后猫(metailurine felids)的动物。相比起体型巨大,犬牙夸张的剑齿虎族,后猫类的体型较小(一般从猞猁到美洲豹大小),犬牙明显比剑齿虎要小,头骨则一般...
反刍类是分布最广,多样性最高,也是最成功的大型植食性哺乳动物。然而反刍类的系统演化关系始终令人迷惑,这是由于反刍类具有非常广泛的适应性,不同类群在相似的环境选择压力下,强烈地呈现出平行或趋同演化的趋势,从而掩盖了系统发育的信息。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叉角羚科,最早期的研究将叉角羚科作为牛科的姐妹群,主要由于两者都具有高冠齿;后来又依据角及头骨的一些共同的形态特征,将其作为鹿科的姐妹群。然而,近年来分子...
近日,《系统古生物》(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合作完成的学术论文。该研究报道了产于英国中侏罗世新地点伍德伊腾(Woodeaton)的异兽(贼兽、多瘤齿兽)化石,厘定了贼兽长期存在的形态、分类问题,讨论了异兽牙齿特征的同源性,并首次对已知贼兽进行了种一级的系统发育分...
英国《系统古生物》期刊(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近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合作学术论文。文章报道了产于英国中侏罗世新地点伍德伊腾(Woodeaton)的异兽(贼兽、多瘤齿兽)化石,并对贼兽长期存在的形态、分类问题进行了厘定,讨论了异兽牙齿特征的同源性,并首次对已知贼兽进行了种一级...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3100多家标本馆保存了3亿9千万份标本。这些标本不仅代表了过去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同时也蕴藏着植物历史的基因组和遗传多样性信息。尤其是一些标本采自400多年以前,以及大量的稀有的、特有的、濒危的物种标本,现在可能再也无法采到。随着新的DNA提取和测序技术发展,科学家们已经可以从这些古老的标本中提取出高质量的DNA,并利用短片段的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获得细胞器基因组和大部分...
苔藓植物是维管植物的姐妹类群,包括苔类、藓类和角苔类,全世界约有2.3万种,是陆地植物中物种多样性仅次于被子植物(约有30万种)的第二大类群。苔类植物可能起源于晚奥陶世,目前最早的苔类大化石发现于美国纽约州中泥盆世。
头足类是一类海生软体动物,公认起源于寒武纪芙蓉世,一直延续到现代。奥陶纪时期,头足类不仅在壳型以及壳体内部结构上发生了强烈的分化;在生活方式、生物地理方面也呈现分异演化,表现为浮力调节方式开始多样化,游泳能力开始增强,生态分异加剧等特征。其中,喇叭角石目头足类以其壳形样子奇特和快速分异的特征而引人瞩目。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团队张华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蔡垚峰等与南京大学、云南大学的合作者,对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龙口剖面和贵州省西部冷清沟剖面二叠系-三叠系之交的炭屑化石及有机碳同位素等开展了详细研究,发现火山活动与野火事件存在关联性。
对火的掌握使人类开始统治自然世界。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家领导的一项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早的证据,表明古人类用火焰改变了整个生态系统。这项研究结合了非洲东部马拉维湖北岸的考古证据——可以追溯到9.2万年前的石制品集群,以及古环境数据,证明早期人类是生态系统工程师。他们使用火阻止了该地区森林的重新生长,创造了今天仍然存在的广阔原始森林。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科学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蔡晨阳研究员等通过对开源组学数据的挖掘和深入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分析,确立了吸吻类(长翅目、蚤目和双翅目)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从而揭示跳蚤是一类特化的蝎蛉,并将蚤目降级为长翅目的一个次目(图2)。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12月21日发表于《古昆虫学》(Palaeoentomology)。蚤目(俗称跳蚤)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是一类体型侧扁,外形高度特化,并严格以吸...
近期,《系统古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刘庆国、李志恒、周忠和完成的关于中生代今鸟型类燕鸟科(Yanornithidae)的多样性和分支系统厘定工作,提出燕鸟科目前包括三个属和种,整个燕鸟科在体型多样性方面甚至超过了所有其他早白垩世今鸟型类之和。
2020年12月2日,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生代陆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图书馆三楼报告厅顺利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副所长王军,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蔡华伟,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中心人员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代表等4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王军主持。
中亚拥有世界最大的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尽管学者们猜测古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与现代时期具有显著差异,但是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尚不明确。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宏祥副研究员、常存高级工程师参与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计划”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Carina Hoorn教授研究团队,通过结合精确的中亚花粉化石记录与地质、动物区系和气候数据,重建了4300万年以来荒漠草原...
犀牛和貘虽然在外形上差别巨大,但两者都属于奇蹄目,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的证据都表明两者构成姐妹群,是由共同的祖先演化而来,统称为角形类(Ceratomorpha)。虽然现生的犀仅包括四属五种,貘仅有一属四种,但在新生代(6500万年前至今)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角形类是非常繁盛、多样的类群。大约5000万年前的早始新世,北美和亚洲出现了最早的貘超科成员Heptodon,之后出现的貘犀Hyrachyus被认...
我国科学家在一项对早期鸟类卵泡化石的最新研究中,进一步确认了从恐龙到鸟的一段演化进程。这项成果近日由国际学术期刊《通讯·生物学》在线发表。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团队完成。这也是这个团队继2013年对早白垩世(距今约1.2亿年)鸟类卵泡做出重要研究后,对相关标本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