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物学 院士”相关记录732条 . 查询时间(0.398 秒)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团队在全球旱区凋落物分解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傅伯杰 循环 生态系统
2025/1/14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院士团队在全球旱区凋落物分解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Pattern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Litter Decomposition Rates in Global Dryland Ecosystems”发表在国际重要刊物《Global Change Biology》。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院士团队发现水稻关键基因调控穗粒数的分子机制(图)
万建民 基因 分子机制 植物细胞
2024/12/15
2024年12月11日,万建民院士领衔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克隆了水稻穗粒数关键调控基因GNA,阐明了该基因通过与水稻穗型关键因子互作进而调控水稻穗粒数和产量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上。

H2N2流感病毒引起了1957年“亚洲流感”,造成至少200万人死亡,并在大流行后转为季节性流感病毒,但1968年后,该病毒逐渐从人群中消失,但其跨种传播及造成大流行的机制至今尚未清晰阐明。2024年11月21日,毕玉海团队和高福院士团队合作,发现了H2N2大流行病毒结合人源受体的新分子机制,预警了当前在家禽中流行的H2N2禽流感病毒的公共卫生风险。相关研究成果于2024年11月19日在Natur...

2024年11月15日和5月16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沈建忠院士团队相继在《今日纳米》(Nano Today)和《美国化学学会·纳米》(ACS Nano)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靶向脂肪组织的级联递送系统调节糖脂代谢以治疗全身性肥胖及其相关并发症》(Adipose tissue targeted sequential delivery system regulating glycolipid m...

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树民全职加盟上海交大医学院松江研究院(图)
上海交大医学院 神经生物学 松江研究院
2024/12/20
2024年11月3日,微信公众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发布消息称,2024年11月1日下午,段树民院士签约仪式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研究院理事会会议在松江召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团队揭晓槟榔黄化病关键病原及传播方式(图)
基因 检测
2024/11/6
槟榔种植业是槟榔产业的最前端和基础。近2024年来,海南槟榔黄化病的发生造成槟榔大面积减产、绝收甚至死亡,严重威胁槟榔产业的健康发展。多年来,海南槟榔黄化病病原不清、检测手段缺失以及传播途径未知造成了针对性防控手段的缺失,使海南槟榔黄化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高福院士/王奇慧团队研究设计新型猴痘mRNA疫苗(图)
高福 王奇慧 病毒 免疫
2024/11/6
2024年10月18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和王奇慧研究员团队在eBioMedicine 发表论文,题为Single-chain A35R-M1R-B6R trivalent mRNA vaccines protect mice against both mpox virus and vaccinia virus。团队针对猴痘病毒设计了一系列嵌合三价mRNA疫苗。

根际细菌影响植物生长。这些细菌既受到根分泌物自下而上的控制,也受到捕食者自上而下的控制,尤其是原生生物。然而,原生生物-细菌-植物三角关系中相互联系的背后机制仍不清楚。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沈其荣院士团队揭示土壤原生动物捕食促进抗生素抗性传播的潜在机制(图)
沈其荣 土壤 基因 生态系统
2024/10/16
抗生素抗性(Antibiotic Resistance, AR)对全球公共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长期以来,抗生素的滥用被认为是抗生素耐药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传播的主要驱动因素。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土壤复杂的微生物互作关系可能同样对ARGs的迁移和扩散起着关键作用。

生物固氮是植物最重要的进化事件之一,一直以来其进化背后的遗传基础都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能够进行根瘤共生固氮(root nodule symbiosis, RNS)的植物都分布在固氮分支(nitrogen fixing nodulation clade,NFNC)内,但固氮分支内固氮植物和非固氮植物均有分布,因此关于根瘤共生固氮的进化机制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目前关于根瘤共生固氮起源和进化存在三种假说...
武汉大学医学部舒红兵院士
舒红兵院士 武汉大学 医学部
2024/9/5

2024年8月16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沈建忠院士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胡付品研究员团队题为“Adaptive evolution of carbapenem-resistant 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in the urinary tract of a single patie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

全球包括中国人群的高脂肪摄入量和肥胖率正快速上升。目前,高脂饮⻝(HFD)和肥胖已被认为是一些恶性肿瘤的高危因素。高脂饮食可通过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癌症恶性发展。然而,与HFD相关肠道菌群在癌症进展中的作用仍不清楚。在该论文中,作者们对5031例患者数据的分析发现肥胖和肥胖相关肠道菌群与乳腺癌女性患者的不良预后和晚期临床病理状态相关。为阐明HFD相关肠道菌群在癌症进展中的作用,作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