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物理化学 >>> 催化化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催化化学相关记录1099条 . 查询时间(1.78 秒)
2025年4月24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肖建平团队与浙江大学研究员王亮、教授肖丰收团队,以及宁夏大学教授刘晰团队合作,在丙烷脱氢制丙烯的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开发出一种钴硅酸盐沸石催化剂(CoS-1),该催化剂具有稳定孤立四面体钴位点结构的独特分子筛骨架,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可实现丙烯产率达9.7 kgC3= kgcat–1 h–1。此外,在工业条件下,其丙烷脱氢性能优于传统工业P...
金属Cu因具有将二氧化碳(CO2)还原生成多碳产物的特性,在过去四十年间引起了广泛关注,但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eCO2RR)的产物选择性、Cu基催化剂稳定性及能源效率等仍是制约其工业化应用的核心瓶颈。近年来的实验结果表明,Cu基催化剂的表面形貌在eCO2RR条件下容易发生变化,极大地影响其催化机理和反应活性。因此,深入解析催化剂在反应条件下的微观结构和形貌变化特性,并研究其对反应性能的影响,对...
2025年4月18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105组)耿旭辉研究员、李盛红副研究员团队与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研究中心(509组群)邓德会研究员、崔晓菊副研究员团队合作,研制出基于“铠甲”传感材料的抗硫中毒的便携式硫化氢(H2S)气体检测仪,并将该仪器应用于污水处理池和下水道井中H2S气体,以及深海海水中溶解H2S气体的原位检测中。
电催化CO2还原反应(CO2RR)被视为实现高质量“碳循环”的关键路径。其中,将CO2高效转化为含两个碳原子以上(C2+)的高附加值化学品(如C2H4、C2H5OH等)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展现出巨大的可持续“碳循环”潜力。然而,现有Cu基催化剂仍面临两大难题:高电流密度下传质受限导致活性下降;催化层电解液“水淹效应”导致活性位点稳定性骤降。如何突破活性与传质之间的平衡关系成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瓶颈。
2025年4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氢能与先进材料研究部氢化物能源化学研究中心(DNL1901组群)陈萍研究员、何腾研究员与华中师范大学饶立副教授合作,在团队前期开发的金属有机化合物(Metal Organic Compounds,MOCs)储氢材料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利用光催化实现该材料可逆加脱氢循环。
2025年4月9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宋昕阳研究员受邀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 Host & Microbe上发表了题为:"Phyto-metabolites on guard: role of gut microbial deglycosylation”的科学评述(Preview),对2025年4月10日发表在Cell期刊上题为:"Functional...
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光催化分解水技术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氢能,被认为是获取绿色氢能的理想途径。自1972年科学家利用TiO₂单晶材料实现了光解水以来,TiO₂一直是半导体光催化材料里的“超级明星”,二氧化钛及其衍生钛酸盐的发展一直是光催化研究的风向标之一。然而,由于此类材料在高温制备过程中氧元素易挥发形成氧空位,并伴随产生低价Ti³⁺缺陷,使得光生电子和空...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联合研究员范峰滔等,在铁电材料光催化水分解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通过精准调控铁电材料表面结构,揭示了限制其水分解效率的关键因素,实现了高效水全分解反应,表观量子效率达4.08%。
金属氢化物团簇作为配体保护的金属纳米团簇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在催化、储氢和电池等研究方向都有重要应用。受限于X射线单晶衍射(SC-XRD)等传统表征方法,精确定位金属氢化物团簇中的氢原子仍然具有挑战性,严重影响了对构-效关系的理解。中子衍射技术虽然可以精确定位氢位置,但由于测试资源有限且测试样品要求等原因,难以满足日常研究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青岛能源所团簇化学与能源催化研究组引入一种全新的机器学...
通过CO2电还原(eCO2RR)将温室气体CO2转化为CO的经济价值较高,产物在化学工业制备燃料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高效的eCO2RR制CO过程通常需要使用金(Au)、银(Ag)和钯(Pd)等贵金属催化剂,而贵金属的稀缺性和高成本限制了广泛应用。锌(Zn)作为一种成本效益更高的经济替代品,因其在地壳中的高丰度、结构形貌可调性以及在eCO2RR中对CO的选择性而受到较多的关注,然而现有Zn...
2025年3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能源研究部催化羰基化研究组(DNL0604组)吴小锋研究员团队发表了单电子转移介导的羰基化反应的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团队在单电子转移(SET)介导的羰基化领域的前沿探索与创新研究,为惰性化学键的高效活化及催化羰化转化提供了理论框架。
2025年3月12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太阳能研究部(DNL16)李灿院士,范峰滔研究员等在铁电材料光催化水分解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团队通过精准调控铁电材料的表面结构,揭示了限制其水分解效率的关键因素,实现了高效水全分解反应,表观量子效率(AQY)达4.08%。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101278)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大学赵达课题组在氢同位素标记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仿生协同催化氢解助力后期氘化和氚化(Late-stage deuteration and tritiation through bioinspired cooperative hydrogenolysis)”为题,于2025年1月22日发表在《自然·合成》(Nature S...
2025年3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研究中心(509组群)邓德会研究员、崔晓菊副研究员团队,在硫化氢电催化分解制备氢气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团队开发出具有双级“铠甲”结构的整体式电极,实现了在工业安培级电流密度下高效分解硫化氢制备氢气和单质硫。该工作为工业废气中硫化氢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和绿色氢能源的可持续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2月2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508组)吴忠帅研究员、师晓宇副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成会明院士合作,在皮肤可粘附的集成化微型电化学能源系统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通过在材料、界面、结构设计和制备策略等方面的协同优化,开发了一种MXene基可拉伸、一体化集成的无线充电-储能-传感微系统。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