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遗传学 >>> 数量遗传学 生化遗传学 细胞遗传学 体细胞遗传学 发育遗传学 分子遗传学 辐射遗传学 进化遗传学 生态遗传学 免疫遗传学 毒理遗传学 行为遗传学 群体遗传学 遗传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遗传学相关记录1138条 . 查询时间(3.854 秒)
氨基酸作为植物主要的氮素运输形式,在细胞分裂、植株形态建成及生理代谢调节等生命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氨基酸转运蛋白负责氨基酸跨膜运输,通过调节氨基酸稳态,影响植物根系养分吸收、地上部分生长及生殖发育。研究表明,氨基酸与氨基酸转运蛋白协同作用,不仅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还为病原体生长提供营养,同时参与植物系统免疫反应,在植物-病原体互作中扮演双重重要角色。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团队联合德国森肯贝格生物多样性和气候研究中心、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和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等,首次重构了1.4亿年前温室地球时期海洋表层温度的季节性波动历史,发现了早白垩世瓦兰今期(Valanginian,约139.8-132.9 百万年前)显著的季节性温差以及冰川周期性消融现象。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2388101、32122014、32070854)等资助下,北京大学瞿礼嘉教授、钟声研究员团队首次发现了十字花科自花授粉植物中保守存在的“两步授粉”机制,相关成果以“十字花科自花授粉植物通过两步授粉机制实现繁殖力最大化(A two-step self-pollination mechanism maximizes fertility in Brassicacea...
2025年4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蓝青花菜课题组在园艺领域国际Top期刊《Horticulture Research》(IF = 7.6),发表了题为“Clubroot Resistance in Cruciferous Crops: Recent Advances in Genes and QTLs Identification and Utilization”的最新综述文章。
2025年4月18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文浩研究组和白文明研究组选育的中科1号黄花苜蓿和中科1号杂花苜蓿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苜蓿作为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牧草,具有高产、高蛋白含量、适应性强等特点。我国苜蓿主要种植在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干旱半干旱区域,这些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制约着苜蓿的产量和品质。与生产上广泛种植的紫花苜蓿相比,黄花苜蓿、杂花苜蓿具有...
2025年4月14日,《Neuron》期刊在线发表题为《A Time Window for Memory Consolidation During NREM Sleep Revealed by cAMP Oscill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徐敏研究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思宇研究组合作完成。研究团队通过光纤记录、光遗传调控和学习记忆行...
脂质作为细胞膜结构成分和能量代谢枢纽,其在器官发育中的动态调控机制研究长期存在严重缺乏。尽管已知脂质代谢紊乱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肺部疾病密切相关,但具体代谢物如何直接驱动肺泡结构异常仍不明确。因此,构建肺发育过程中的脂质组图谱并挖掘出重要的脂质标志物是十分必要的。
在被子植物中,根据花器官相对于子房的空间位置,子房可分上位和下位子房。其中,下位子房位于萼片、花瓣和雄蕊的着生点之下,而上位子房则位于这些花器之上。下位子房在被子植物演化过程中多次独立起源,现已广泛分布于多个核心类群。其适应性优势主要包括:增强对雌蕊的保护,降低环境损害的风险;优化子房的能量分配等。
2025年3月25日,爱思唯尔(Elsevier)正式发布2024“中国高被引学者” (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榜单中,“海洋科学”领域共有45位学者上榜,实验室宋林生教授、王玲玲教授荣登海洋科学高被引学者榜单。这是宋林生教授自2015年以来连续第十一次入选该榜单,王玲玲教授第五次入选该榜单。两位教授的双双入选,充分体现了实验室在海洋科学领域的卓越研...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李洁研究员团队和林强研究员团队在珊瑚繁殖策略的遗传演化规律与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分布动态研究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brooding reproduction and climate-driven dynamics of Pocillopora damicornis in the Anthropocene”为题,于2025年...
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超过半数人口提供主食。籽粒大小和重量是决定水稻产量的核心性状,因此挖掘种子大小关键调控因子,解析其分子机制,将为高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分子靶点。表观遗传修饰因子、转录因子等参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调控,在种子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转录调控途径中,组蛋白修饰因子、中介体复合体与转录因子如何协同调控种子大小和产量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永清(现为湖北大学教授)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胡理研究组在Molecular Psychiatry上发表了题为“Neu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reduced nocifensive sensitivity in autism-associated Shank3 mutant dog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证明了孤独症家犬模型存在...
线粒体作为细胞的“能量工厂”,在维持能量平衡和细胞健康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5年来,研究发现当神经元的线粒体经历长期压力时,不仅影响神经元本身,还通过信号传递影响其他组织,调节全身代谢功能。
杂种坏死是一种在植物杂交后代中常见的遗传不亲和现象,表现为叶片坏死、生长迟缓和不育等症状。杂种坏死的发生严重阻碍了优良性状的聚合,限制了新品种的培育。早在一百年前,育种家便发现了小麦中的杂种坏死现象,并发现其受一对互补基因Ne1和Ne2共同调控。2021年,三个独立研究团队成功克隆了Ne2基因,发现其编码一个NLR类型的抗病蛋白(Yan et al., 2021; Si et al., 2021a...
2025年3月18日,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平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朱洪涛、陆颖研究组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Cryo-EM structures reveal the acetylation process...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