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光学工程 >>> 光电子技术 >>> 激光及激光器技术 微结构光学 光子集成技术 光纤光学及技术 非线性导波光学 光电探测器及光探测技术 光电子材料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光电子技术相关记录3028条 . 查询时间(2.225 秒)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慧田、汪喜林研究组在窄线宽纠缠源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突破了腔增强纠缠源制备中的后选择限制,实现了线宽为13.8 MHz无需后选择的直出式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简称OAM)纠缠源。有望为基于长寿命量子存储的远距离量子通信和量子网络以及更多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高品质的窄线宽量子纠缠源。
2025年2月8日日,西安光机所超快光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张文富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郭光灿院士团队陈巍研究员与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杨俊教授三个团队合作,在集成微腔光学频率梳领域取得进展。团队基于微波注入、光频参考、热微扰频率调谐等技术,实现了两套独立泵浦的“全同”微腔孤子光学频率梳,基于此,实验验证了满足ITU频率间隔标准(50GHz)的50通道梳齿对之间的...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尤立星与李浩团队在面向多光子空间符合探测方面取得进展。2025年1月30日,相关研究成果以《具有组合时间逻辑和幅度复用的超导纳米线双光子空间符合计数器》(A superconducting nanowire two-photon coincidence counter with combinatorial time logic and amplitude mul...
2025年1月2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先进激光与光电功能材料部特种玻璃与光纤研究中心于春雷研究员团队在掺钕全固态反谐振光纤(Nd-AS-ARF)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Design, fabrication and thermal annealing of Nd-doped all-solid anti-resonant silicate fibers for 0.9 μm l...
2025年1月9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光学室孟浩然副研究员团队负责研制的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子课题—水下同步相移动态全息原位显微成像测量系统,圆满完成海试验收和子课题验收工作。
近日,省委人才办、省科技厅公布2024年湖北省“楚天英才计划·科技创新团队”入选名单,我院翟中生团队申报的“基于光场调控的超快激光先进制造技术科技创新团队”榜上有名,将获得30万元省级经费支持。
2025年1月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动力学研究室光电材料动力学研究组(1121组)吴凯丰研究员与朱井义副研究员团队在光化学与光物理交叉领域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直接观测到量子点-有机分子构成的杂化自由基对的量子相干特性,并实现了三线态光化学产率的高效磁场相干调控。
2025年1月6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核能安全所与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南华大学等单位合作,在半导体基辐射探测器研制方面取得系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和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A期刊上。
高透光功能器件可以与光学窗口集成而备受行业关注,在“双碳”时代,电致变色调光节能窗、半透明光伏组件等作为高科技智能材料正成为低碳建筑与新能源汽车的新宠;在显示领域,抬头显透明显示用于导航、玻璃窗广告、汽车装饰星空顶等;AR/VR智能变色调光眼镜、光学镜头等诸多应用方向都需要高透光器件或高透光功能膜。
2024年12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张首刚和董瑞芳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提出一种新型的动态温度补偿(DTC)方法,有效稳定了由掺氧化镁周期极化铌酸锂波导(MgO: PPLN-WG)产生的纠缠双光子源的波长。
2024年12月11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张首刚和董瑞芳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提出并验证了基于时间能量纠缠双光子源的非定域性来检测拦截-重发延时攻击的安全量子时间传递方案。通过建立量子时间传递系统中所用的时间能量纠缠光源非定域性参量的安全阈值,观测该参量的波动来检测传输链路的拦截重发攻击,并在102km单向量子时间传递系统中开展了试验验证(装置如图1(a)所示)。时间能量纠缠双光子源的一对光子分...
2024年12月11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张首刚、董瑞芳和刘涛研究团队,利用腔稳窄线宽激光器实现了基于光纤传递的光学频率净化技术,在高精度光纤光频传递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2024年12月1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元件技术与工程部薄膜光学研发中心邵宇川研究员团队,基于脉冲电压法提出了对钙钛矿器件偏压下电流漂移现象的理解,并基于此实现了MAPbBr3 X射线探测器件在高偏压下的稳定探测性能。相关研究成果以“Toward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Drift Using Pulsed Voltage for a Stab...
2024年12月5日,Science Advances杂志报道了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李明珠研究员课题组在片上集成偏振光电探测器研究上取得的最新进展。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一种纳米压印限域结晶法(nanoimprinting crystallization),通过一步溶液法制备了面积为 12.79 mm × 12.79 mm且表面具有6400个四取向光栅阵列的钙钛矿单晶薄膜,实现了光调控功能的微...
薄膜锆钛酸铅铁电材料可在氧化硅上完成大尺寸、高质量晶体薄膜沉积生长,利于实现低成本、大规模生产使用。该材料有望突破传统材料体系在带宽和能效上的设计瓶颈,实现低能耗、高速率、高度集成的片上电光调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