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大气物理学相关记录683条 . 查询时间(5.564 秒)
极端气候事件对社会经济、生产生活和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显著影响。气候监测与研究中通常采用基于30年气候基准期(如1981-2010年)的百分位指数来评估极端事件的强度。世界气象组织(WMO)建议每十年更新一次30年标准气候基准期(例如1981–2010年、1991–2020年),以提升近期气候监测的准确性。自2024年起,《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将基准期从1981-2010年更新为WMO推荐的199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陈曦研究员团队在全球高分辨率沙尘预报系统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面向新能源应用的全球高分辨率沙尘-天气一体化预报系统iDust"(The Efficient Integration of Dust and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for Renewable Energy Applications)为题,在线发表于《地球系统模拟进...
随着气候变暖,干热事件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正在增加。虽然干热事件会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但是以往的研究很少有直接结合健康数据来定义复合极端干热事件,缺乏针对具有死亡风险的干热事件变化特征及其机制的研究。
晴空万里,一道闪电却像“隐形刺客”般突然劈向地面,这就是所谓的“晴天霹雳(bolt-from-the-blue)”。普通闪电多在乌云滚滚的雷雨云下方击中地面,而晴天霹雳却在头顶没有云和降水的区域毫无征兆地直击地面,它的不可预测性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那么晴天霹雳这个“远程狙击手”是如何形成的呢?
近几十年来,随着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加剧,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北极地区的增暖现象尤为显著,为全球平均的三倍以上。长期以来,学界围绕北极的快速增暖能否对北半球中纬度气候产生显著影响展开了激烈争论。支持者认为,北极增暖是导致中纬度冬季冷事件的主要原因;反对者则认为,北极增暖对中纬度气候的影响微弱,气候系统自身的内部变率才是更为关键的因素。这种争论的存在一是因为基于观测数据的研究并未能有效区分气候系统内部变率...
大气阻塞是中高纬度大气环流中一种特殊且重要的异常现象。它如同一条横亘在高空中的“高压路障”,阻挡纬向西风的正常流动并导致天气系统停滞,从而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例如,2010年俄罗斯热浪、2021年北美“热穹顶”,都与阻塞环流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大气阻塞的基本特征以及其背后的动力学机制,不仅有助于理解气候系统的复杂性,也为极端天气的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青藏高原热力强迫对亚洲夏季风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早期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在北半球夏季作为一个巨大热源(Yeh et al., 1957),其强烈的地表感热加热可导致对流层低层产生气旋性环流异常,并激发高原南坡的强烈垂直运动,伴随对流层中上层显著的潜热释放,这一现象被称为感热气泵驱动机制(SHAP)(Wu et al., 1997)。然而,自2010年以来,也有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平台地区加热对季风...
整个大气层位涡物质(PVS)的源位于地球表面,而有限区域内的PVS变化取决于穿过该区域周围边界表面的有效位涡通量的总和。由于位涡环流(PVC) 是有效位涡通量的时间积分,所以在有限区域内长期平均的PVS 由穿过该区域周围边界表面的PVC 的总和决定。
225年2月21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晓峰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Advancing Forecasting Capabilities: A Contrastive Learning Model for Forecasting Tropical Cyclone Rapid Intensification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针对全球性台风快速增强预报难题,首创基于对比学...
2023年12月中旬,东亚北部多地遭遇破纪录极寒天气,多地气温刷新数十年历史最低值。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及日本北部,由极地冷空气南下引发的大风与暴雪导致交通大范围延误,电力与供暖需求骤增,部分地区出现能源短缺和基础设施受损,畜牧与农业生产亦受到严重打击。面对全球变暖背景下屡创新高的气温,为何仍会频繁出现破纪录的极寒天气?这一矛盾现象已成为国际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前沿。
2024年6月,中国南方遭遇了持续强降雨,造成严重社会经济影响,受到广泛关注。全球能量和水循环(GEWEX) 组织的“初始化地表温度及积雪对次季节-季节预测的影响(LS4P)”国际项目的研究初步发现,春季青藏高原地面温度偏高/低时,中国南方夏季很可能遭遇洪涝/干旱。受此启发,研究人员分析了青藏高原春季的地面温度,发现2024年5月高原地面温度创下自1980年以来最热的春季纪录。因此,2024年青藏...
明确二次有机气溶胶(SOA)过程对于理解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和超大城市空气污染生消至关重要。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作为对SOA分类的常用手段,可将SOA进一步归类低氧化的有机气溶胶(LO-OOA)和高氧化的有机气溶胶(MO-OOA)等。尽管如此,我们对SOA的认知仍然不足,原因之一是PMF对气溶胶质谱仪的数据解析存在局限,导致存在混合因子。
台风相关的降雨根据落区可分为本体降雨和远距离降雨(Predecessor Rain Event,PRE)两大类。远距离降雨即指发生在台风环流范围之外且与台风之间存在物理联系的降雨,其降雨量有时甚至远大于台风本体降雨。2021年7月,河南发生了一次典型的PRE事件,本次暴雨过程伴随着多尺度系统协同作用。已有研究并未定量分析副高和台风的协同效应,以及高空急流对本次PRE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填补这一空白。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简称ENSO)是全球气候系统中最强的年际信号,能够显著影响全球天气气候状态。2000年以来,ENSO预测一直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例如传统的次表层海洋信号超前指示作用迅速减弱,各个预测模式的预测技巧明显下滑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曹庭伟、郑飞研究员及合作者们从多维度探讨了热带太平洋春季大气风场信号对ENSO后续演变的促发机制,相关成果最新发表在《Clima...
热带气旋(TC)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给很多沿海国家和地区带来巨大损失,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威胁。近几十年来,随着对TC认识的深入,观测手段的进步以及大气数值模式的改进,TC路径预报误差已经有了明显下降。然而,近几年来,TC路径进步的趋势变缓,学界提出疑问:我们是否正在接近或已经达到了TC路径可预报性上限?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