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 系统评估与可行性分析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系统评估与可行性分析相关记录79条 . 查询时间(2.212 秒)
2025年4月9日,云南天文台天文技术实验室硕士生王昀和研究员季凯帆等针对不同波段太阳图像的配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稠密光流算法和RANSAC(随机采样一致)的高精度配准方法。该方法利用太阳不同波段间的相似结构实现图像配准,并成功应用在了在夸父一号卫星的图像数据上。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是一个动态的认知结构,其内部的信息表征会根据当前认知加工的需要持续更新,这种动态的认知过程被称为记忆更新(memory updating, MU)。常用的记忆更新任务包括running memory(RM)任务和n-back任务。记忆更新任务通常给被试逐个呈现一系列的项目,RM任务要求被试随时记住最近的几个项目,而n-back任务则要求被试判断当前项目是否与...
全球气候变化对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了重大威胁。由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资源有限,评估气候变化对不同纬度动物的威胁过程和格局,并了解其潜在的行为和生理调节机制,对于制定气候变化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然而,目前探究动物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纬度模式的研究十分匮乏,严重影响了气候变化下物种的脆弱性评估以及多样性保护。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能够在大尺度上进行气候变化的生态模拟的实验装置严重空...
全球约三分之一陆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以及60%的陆栖脊椎动物分布在跨境地带,这些区域同时也面临生物入侵、气候变化、生境干扰等诸多全球变化挑战。自然保护地是维系本土物种原生性和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重要载体,但跨境地带自然保护地对本土物种的保护有效性及其面临的外来物种入侵等全球变化风险从未开展过全面评估,制约了跨境保护和风险管控策略的发展。
亚洲高山区发育着规模仅次于南极和北极的冰川,其升温速率是全球平均值的两倍多。这使得该区域冰川物质加速消融,冰湖数量与面积显著增加。同时,该地区下游密集分布着人口与基础设施,使其成为全球最易受冰湖溃决洪水影响的地区之一。冰湖溃决洪水发生受冰川-冰湖-环境-坝体等多因素控制,其中冰湖水位变化影响坝体稳定性。冰湖水位的长短期变化均是受水源流入与流出驱动。长期静水压力超限可致坝体破裂,触发冰湖溃决洪水;崩...
2025年1月15日,精密测量院研究团队基于全国湿地时空变化和自主构建的湿地氮汇模型,系统评估了我国湿地氮汇潜能,阐释了恢复小微湿地对于保护流域水环境的重要性。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在实施生态恢复工程时,有效的参考标准对于证明和改进自然资源管理中的最佳生态恢复实践至关重要。目前,科学家尽管对各类生态恢复进行了大量评估,但全面实用的参考标准仍然很少。现有的大多数研究都依赖植被覆盖度或植被指数来评估恢复效果。然而,由于植被覆盖率受资源禀赋、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完全反映生态政策的影响。因此,从环境变量中分离出生态恢复的效果对于准确评估其真实影响至关重要。
全球变化背景下物种受威胁等级评估是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作为目前最权威、应用最广泛的物种受威胁信息来源,其评估标准却忽视了遗传多样性、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等对物种未来存续至关重要的因素,导致误判物种受威胁状况,阻碍针对性保护措施制定。为弥补上述不足,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物多...
关中平原地处黄土高原和秦岭之间,为河谷盆地地貌,受不利地形和气象因素影响,污染物消散能力不足。同时,社会经济活动区域集中,扬尘、化石能源、生物质燃烧和工业过程等源排放易累积导致污染,尤其采暖季雾霾时发,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之一。定量该区域PM2.5质量浓度、环境健康影响来源贡献,以及减排效果源差异分析对制定防治对策有重要意义。
2024年11月14日,精密测量院研究团队在肺部通气和气血交换功能可视化定量评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团队提出了一次采样可同时获取气态和溶解态129Xe MRI影像的新方法,并在间质性肺疾病等肺部重大疾病上开展了应用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创新》(The Innovation)上发表。
2024年10月2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瞿昆教授课题组在《自然·通讯》期刊上发表了文章“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ethodologies for detecting extrachromosomal circular DNA”,系统性评估了7种在测序数据中鉴定eccDNA的分析算法及7种不同实验建库方法的性能和差异。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时间频率测量与控制研究室张慧君、朱琳、朱峰、陈瑞琼等参与研制的“巴基斯坦MM1项目星基增强系统授时分系统”历经两年,于今年一月完成验收测试,八月开始提供稳定服务。
2024年10月18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构建了工程化中性粒细胞携带全氟化碳纳米乳,利用19F-MRI技术实现了对急性肺损伤(ALI)的预警诊断与严重程度评估,为ALI疾病进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2024年10月2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教授瞿昆课题组、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陈发来课题组以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黎斌课题组合作完成了一项成果。该团队分析了百万量级单细胞多组学数据,系统评估了14种单细胞模态预测算法和18种单细胞多组学整合算法的性能。相关研究成果以Benchmarking algorithms for single-cell multi-omics predicti...
2024年10月8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邢前国团队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旨在探讨渔业活动以及相关渔业管理 (专属经济区政策、捕捞限制等)行为、自然过程等对海上捕捞渔业活动的冲击与影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