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辛亥革命史”相关记录104条 . 查询时间(3.858 秒)
清末民初是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构建现代民族国家是时代的中心议题,作为晚清立宪派的代表人物、辛亥革命元勋马相伯认为革命的目的是自由立国。他提出的人道自由主义的立国理念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其内涵不仅体现了儒家以仁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包含了制度建国的宪政主义理念。马相伯认为民初政局致乱之源主要在于政体设计原理的谬误,以及国人对于国体政体概念的误解。他以法国现代宪法学的创始人艾斯曼的宪法学理论为基...
民族危急局势下《读书生活》群体的左翼化
民族危急 《读书生活》 左翼化
2024/1/30
面对九一八事变后的严重民族危机,《读书生活》群体依据“分工的原则”,起初“以浅薄自安”。随着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剧,他们改变立场,融入到挽救危亡的历史洪流中去,思想理念左翼化,与中共的主流观点日益接近。该群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对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领导力量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这种讨论提高了他们自身的理论水准,推动了救亡运动的发展,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值得继承...
中国共产党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百年嬗变
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 纪念话语
2024/4/9
纪念辛亥革命是中国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中国共产党基于政治生存环境和自身政治实力的考量,围绕党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工作重心孕育和打造出了独特的纪念话语框架,极大充盈了这一革命旗帜的历史内涵。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家的辛亥革命史书写与近代史体系构建
延安时期 马克思主义史家 辛亥革命史 近代史体系
2024/2/2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家范文澜、胡绳等撰写的相关论著,运用唯物史观、新民主主义等理论,实事求是地书写辛亥革命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中评论辛亥革命的成败,初步构建了马克思主义解释下的中国近代史体系中对辛亥革命论述的基础。他们将辛亥革命史的书写与延安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具体背景相结合,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力图有效地维护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
辛亥革命前后的阶级言说
辛亥革命 阶级 等级身份
2024/4/9
20世纪初年,由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无政府主义的传入,现代意义的阶级观念与中国传统的表示等级身份的阶级概念相互渗透,由此产生了同盟会诸人与梁启超围绕如何看待“地主—佃农”、“资本家—劳动者”关系的争论,也出现了对阶级再生产、职业与阶级的关系的最早探讨和无政府主义的阶级废灭论。辛亥革命之后,由于举国对官僚、军阀统治的不满,二十一条和巴黎和会造成的民族危机,十月革命和列宁主义的影响,使得国民革命和阶...
辛亥武昌起义后,清季以来朝野各方争执不下的国体政体走向问题迎来抉择时刻。面对已是大势所趋的民主共和的挑战,希望保留清廷、帝制的立宪论者纷纷援引、调适从日本输入的国体政体理论,或扩充国体政体类型,构建包容帝制的“共和新体”;或辨析国体政体,剥离君位与君权的关联,从而尝试破除君主与民主对立的流行认知。尽管立宪派的国体政体观念纷繁参差,但大都承认统治权属于国民,与革命党的国体政体立场颇有相通之处。
“革命”是否“革官”?辛亥革命前后的县官人事变动
辛亥革命前后 县官 人事变动
2024/2/2
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平缓的“革命”,虽然国家整体上完成了从传统王朝向共和制度的转变,但地方政治结构所受冲击较小。而事实上,辛亥革命期间,州县官普遍受到冲击,很多州县官弃职逃亡,原有的州县官流动模式被打破,地方人事发生了一轮较大的重组。从革命的具体进程来看,这种冲击是多形式、多层次的,不同地区州县官的命运存在显著差别。革命后,原有的地方官制被打破,而新的官员选用制度又未建立起来,一部分地区的县官...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而艰辛的探索
辛亥革命 振兴中华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4/1/2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我们回顾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就是要学习和弘扬革命先驱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和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电报能迅速传递信息,是近代中国社会非常重要的通讯工具。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军充分认识到电报的重要性,在与清政府的斗争中,会迅速占领电报通信机关,整顿电报局所及线路,拍电各方号召响应与支持,向清政府拍发“伪电”,扰乱对方人心等。与此同时,清政府也会加强所属区域内电报机关管理,严防涉及革命信息的电报传递。电报通信在辛亥革命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革命参与者用以及时交流信息,推动革命迅速发展的重要工具...
武昌起义爆发后,杭州绅商两界均努力加紧筹办团防。1911年10月22日至11月4日的短短半月内,双方经历了欲合终离、内外纷争不断的过程。由于各自的财力和人力均告匮乏,急于恢复城市秩序的绅商两界谋求合并组织,“不分民团商团”。不过,筹费方式和组织形式上的分歧及其引发的激烈冲突令合作迅速破裂,而绅学界“献媚官厅”的迹象进一步激发了商界独立办团之心,从而断送了双方二度合作的可能。随着城内秩序的不断恶化,...
陈伟:论原敬的对清政策
原敬 对清认识 对清政策 辛亥革命
2021/10/13
原敬以任职天津领事时期的对清认识为前提,并在其对清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中,于1897年—1900年在《大阪每日新闻》上发表多篇关于清朝问题的社论,集中阐述了对清朝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进而提出对清政策。辛亥革命时期是原敬对清政策的展开和实践期,此时期原敬对清政策的实践成为一战期间原敬及其内阁对华政策的滥觞。原敬对清政策的实践在取得某些成效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到挫折。原敬对清认识作为其对清政策的前提和...
论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的民族主义
辛亥革命 章太炎 民族主义
2010/11/9
民族主义,是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排满革命”是当时社会上最具号召力的革命口号。作为这一时期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表的章太炎,对此时进行了全面、深入地阐述和广泛的传播,有力地批驳了改良派反对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种种谬论,从而促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然而,因为他的宣传着重在民族主义方面,且“排满”、“光复”又在其民族主义宣传中居于突出的地位,故史学界对...
试论辛亥革命时期康有为的政治思想
辛亥革命 康有为 政治思想
2010/11/9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潮的著名代表人物,戊戌时期变法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是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但是,在戊戌政变之后,他打起保皇的旗帜,坚持立宪,反对革命,反对共和,因而落在了时代的后面。基于此,多年来我国大陆史学界对康有为的研究,多侧重于他在戊戌时期的思想与活动,而对他在戊戌政变后的政治态度和思想,一般地给予了简单的否定,缺乏具体深入的分析研究。为了全面正确地评价康有为,本...
辛亥革命前的资产阶级革命报刊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报刊
2010/11/9
一般认为,中国的报刊源头可以追溯到宋代被称作“新闻”的小报,乃至唐代的邸报。其实,真正可以算作中国报刊鼻祖的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的《中外新报》等一批报刊。不过,改良派的报刊与改良运动的命运一样,只是中国历史舞台上昙花一现的事物。取而代之的便是资产阶级革命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