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态系统生态学 系统”相关记录640条 . 查询时间(2.574 秒)
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所在免耕增加沙地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生态系统 土壤 代谢
2025/1/15
免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保护性耕作方式,用于减少土壤侵蚀和退化,提高土壤碳封存。目前已有的大多数研究是基于质地良好的肥沃土壤开展的,而在干旱和半干旱沙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免耕对土壤碳含量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的探究。免耕可能通过促进植物碳源输入,调节微生物生理代谢,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方面促进土壤碳积累。然而由于风沙土漏水漏肥,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质地差等问题,在风沙半干旱区应用免耕提高土壤总碳含量的影响机制还...
全球土壤有机碳(SOC)是地球碳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铁氧化物(Fed、Feo、Fep)的矿物保护已被证实为土壤有机碳长期稳定性的关键机制之一,明确陆地生态系统土壤铁结合态有机碳(Fe-OC)分布格局、形成机制、饱和亏缺状态,有助于深入认识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长期稳定性机制。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在解析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微塑料分布特征领域获得新进展(图)
解析 青藏高原 生态系统 塑料
2024/12/2
微塑料通常指直径小于5 mm的塑料,在极地、海洋、淡水、土壤甚至是大气等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目前,国内外关于微塑料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淡水湖和河流等水生生态系统中,有关农业土壤和陆地生态系统中微塑料污染的了解相对较少。农田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陆地环境微塑料沉积和转运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生态环境独特的重要区域,是亚洲众多河流...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新方法揭开中生代灭绝植物-异木属化石的系统学关系之谜(图)
植物 森林 生态系统 演化
2024/12/24
木化石是理解地球历史上陆地植被组成和发展的关键依据之一。在被子植物繁盛之前的中生代时期,各类裸子植物主导着地球上的森林生态系统,包括本内苏铁类、苏铁类、银杏类以及松柏类等。其中,有一类已灭绝的裸子植物---异木属(Xenoxylon),是这些类群中化石的重要成员。该属是由德国学者高腾(Gothan)于1905年建立,至今已有近一百二十年的历史。然而,它究竟属于哪一种裸子植物,一直是困扰古植物学界的...
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是生物圈与大气之间最大的碳通量,理解GPP的水分响应是准确预测气候变化-碳循环反馈关系的关键。目前的地球系统模型通常基于土壤水分的经验函数(β)来表征GPP对水分亏缺的响应,因为土壤水分是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的主要限制因子。其中,β取值范围为0到1,β = 1表示无土壤水分胁迫下的最大光合速率。然而,近期的观测研究发现土壤水分过高也会对GPP产生抑制作用。这说...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每年吸收近1/4人类活动排放的CO2,在减缓全球变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随着全球范围内极端高温事件频率和强度的持续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的CO2吸收能力受到了极大挑战。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持续时间较长的单一极端事件或单一地区的定量评估工作,缺乏对全球范围内极端高温事件的长期趋势对陆地生态系统吸碳与排碳等环节,以及高温极端条件下水热条件转变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影响的全面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多因素管理缓解城市生态系统供需与公平困境(图)
管理 城市生态系统 经济
2024/11/13
城市生态系统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仅承担着社会经济功能,还通过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服务。然而,全球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生态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城市生态系统服务驱动因素的复杂多维性、供需空间异质性、供需满足与空间公平的权衡、多尺度生态问题差异,以及城市生态管理策略的差异化等问题尚未得到系统解答。
兰州大学研究团队在全球(泥炭)湿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及甲烷排放方面取得系列进展(图)
生态系统 气候 土壤 有机
2024/12/19
湿地在生物多样性维持、水净化和水循环调控、人类食物供给、固碳和气候变化减缓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球湿地仅覆盖地球陆表面积的6%左右,但其植物和土壤中储存着占比高达20%的有机碳。泥炭地(土壤有机质含量≥30%,泥炭层沉积厚度≥40 cm)是非常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之一。泥炭地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约2.84%,却储存了5000–7000亿吨碳,占全球土壤碳储量的约30%。因此,(泥炭)湿地被...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城镇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取得进展(图)
空间 生态系统 评估
2024/11/10
2024年1月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袁丰研究员研究组在SSCI城市研究领域顶刊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上,在线发表了题为Evaluating objective and perceived ecosystem service in urban context: An indirect method based on housing market的研究成...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全球变化对球囊霉素的影响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固存的启示(图)
生态系统 土壤 水文
2024/11/13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给土地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而农业的集约化也导致了普遍的土壤退化(如土壤侵蚀、水土养分流失、重金属及有机物污染等)。据统计,全球大约有25%的土地严重退化,有50%的土地由于人为活动而中度退化,使得当前和未来的粮食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因此,退化土地的可持续修复是满足全球粮食需求的重要举措。利用有益微生物,特别是丛枝菌根真菌(AMF)进行土壤改良,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
植物功能性状间的权衡关系影响植物的适应和分布。经典的“植物水力权衡假说”认为,植物的水力传输效率和安全性之间存在权衡关系。然而,相比于枝条,对水力权衡关系在叶片尺度的研究并没有受到足够关注。叶片被认为是植物水分传输的一个重要“瓶颈”,过往的研究表明,叶片的水力权衡仍存在争议,而导致争议的生理机制以及潜在的环境驱动因子仍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黄振英研究组在旱区生态系统木质凋落物分解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黄振英 生态系统 土壤 气候
2024/10/16
旱区生态系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1%,木本植物广泛分布于干旱的荒漠和灌丛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背景下,灌木植被在这些地区的优势度呈增加态势。木质凋落物分解在调节旱区生态系统碳储量和通量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关于干旱地区植物木质凋落物分解的研究不足,其驱动机制仍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遥感与地面观测数据结合模拟不同物候期稀树草原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图)
遥感 观测 数据 生态系统
2024/10/17
稀树草原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对气候调节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稀树草原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生态脆弱性突出,其总初级生产力(GPP)的评估十分重要。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数据,评估不同季节阶段下稀树草原的GPP,可为理解稀树草原应对环境变化的机制提供重要参考。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全球变化研究组博士研究生张翔在导师张一平研究员的指导下,以元江稀树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的Landsa...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陆地生态系统植物氮素利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生态系统 植物 同位素
2024/10/13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125301、42330505)资助下,天津大学刘学炎教授团队及其国际合作者在陆生植物氮素利用过程方面取得进展。成果以“土壤氮源对陆生植物相对贡献的全球分布及其驱动因素(Global distribution and drivers of relative contributions among soil nitrogen sources to terrestr...